重点聚焦!破除“手机瘾”的良药是陪伴

2023-06-02 10:53:22 来源:南方日报


(资料图)

默达

孩子沉迷手机,家长格外着急。据多家媒体报道,因手机上网引发一系列问题,如视力下降、网络依赖、不良信息侵害。近年来,借助互联网对未成年人实施诈骗、猥亵的案例频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和手机的管理,防止他们沉迷其中,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如今,孩子相比以前更容易接触到网络。《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显示,未成年人上网普及率已近饱和,近半年内上网率达99.9%,显著高于73%的全国互联网普及率,而手机在所有终端中占首位。又有调查指出,我国未成年人的平均网龄为4.35年,触网年龄有所提前,这与智能手机的便携性、普及性和操作的简便性不无关联。毕竟孩子们更容易获取的,大多是家长的手机。家长忙,被迫用手机中的视频或是游戏哄孩子,也成了许多孩子的网络“初体验”。

互联网深度影响着日常生活,强制孩子们晚接触甚至不接触互联网并不现实,也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横向比较,手机上网的普及,不过是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更为综合也更难控制的“玩具”,今日的“网络神曲”与昔日的“粗俗儿歌”,今日的电子游戏与昔日的“打弹珠”“扇王牌”,都不过是自然正当的娱乐需求。利用得当可以劳逸结合,过度沉迷难免玩物丧志。

破除孩子们的“手机瘾”,家长自己要先发挥表率和引导作用,帮助孩子提高网络素养。家长自己刷短视频成瘾并外放声音,如何能让孩子远离其中的流行文化?家长工作之余的爱好只剩下躺着看手机,孩子眼中的乐趣又怎会丰富多彩?为了防范“手机瘾”,有的家长与孩子约定时间,有的帮助孩子甄选浏览内容,有的则会陪伴孩子一同探索网络的世界,都不失为一些有益的尝试。

家庭教育之外,社会的约束同样重要。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发布被称为“史上最严防沉迷”的《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仅在周五、六、日和法定节假日指定时段向未成年人提供每日不超过一小时的网络游戏服务”。今年3月,网信办表示将会同相关部门对青少年沉迷短视频问题进行专项治理。一系列动作下,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的现象有所改善,但短期内仍存在利用实名漏洞进行账号交易、绕过系统登录、违规向未成年人提供充值服务等问题。利用好“青少年模式”这面防护盾,填补网络实名制中存在的技术漏洞,需要相关部门持续发力。

约束之后,如何填充“断网时间”,丰富课余生活,对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影响。有人感叹“互联网文化的贫瘠,亦是现实生活乏味的缩影”。据报道,在农村,部分留守儿童聚集在一起玩网络游戏,或是想方设法将手机带入学校;在城市,许多孩子课余交流用上了“网络梗”,听不懂常会感到自己“落伍”“被边缘化”。这也要求我们以学校为中心,将手机和网络管理常规化,并在课堂内外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满足未成年人日益增长的好奇心。

将手机随手丢给孩子,其实是将孩子独自抛入了冗杂的网络世界。对网络信息“有堵有疏”,对孩子上网“有教有责”,让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爱常伴左右,是破除“手机瘾”的真正良药。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3 今日社团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