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孩子明明一切都挺正常的啊”_天天即时看

2023-04-26 07:01:26 来源:十点读书

4月26日晚上8:00

家庭治疗学派知名心理专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心理类畅销书作家青音

分享《轻松突破自我,拥有幸福成功的体质》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预约直播

作者 |新东方家庭教育

来源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在知乎看到一个故事:

长假结束前,孩子因为赶作业,一直到半夜一两点都还没睡。

第二天,父母忍不住训斥了几句:“平时不好好写作业,现在来临时抱佛脚。”

谁知道孩子却哭着控诉父母:

我是没办法达到你们心中好女儿的样子。我的作业我自己会完成的,你们为什么就不能理解我,让我自己支配时间呢?

吵完,孩子摔门而出,就这样离家出走了,傍晚还没有回家。

心急如焚的父母到处找孩子,可孩子有心躲着父母,父母找了很久才找到。

他们就不明白了,明明只是说了她几句,怎么就闹到了要离家出走呢?

近年来,我们常常看到新闻,孩子因为学业压力、与父母或其他人发生冲突等原因而离家出走、抑郁、甚至走上绝路。

而每当看到这样的新闻的时候,总会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心理怎么这么脆弱,一点小事就承受不住。

但,这些孩子真的是因为心理脆弱才抑郁甚至做出极端行为的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抑郁障碍病区)谭忠林发现,到抑郁科就诊的低龄患者越来越多,仅15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三年涨了三倍之多。

当他询问抑郁的孩子,心情不好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通常这个时间会往前推很久。

而询问父母有没有发现孩子的状况时,得到的回复却是,他们并没觉得孩子有什么不妥。

特别是,在青少年自杀死亡的事件中,父母通常会觉得非常地难以置信,“孩子明明一切都挺正常的,怎么一下子就自杀了?”

但其实在父母没有察觉时候,孩子早已独自走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痛苦的心路历程。

在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症》中,14岁女孩子烨常常会因为一些别人觉得的“小事”,而感到压力和焦虑。

她告诉父母她生病了,但是父母却并不理解,觉得孩子没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没有必要看医生。

父母的不理解,让子烨陷入到情绪的黑洞中,甚至出现了自伤的举动。

有一次,在学校,她剪完宣传用的卡纸后,怎么找都找不到剪刀的盖子。

她的情绪开始变得非常地焦虑。

她希望自己冷静下来,便用剪刀划开了自己的手指,当她看到手指流血了,才平静下来。

她说,在父母不理解的日子里,自伤是常有的事。

可悲的是从初一到初二,两年的时间,她曾不停地向父母发出求救的信号,却被父母忽视。

直到一次开学前,她疯了似的,在家里摔东西、摔门,跟父母发脾气,威胁他们带她去看医生,家人才发现她真的生病了。

很多时候,在父母看来,孩子情绪激动,只是小题大做、矫情;而孩子变得倦怠厌学,则被视为想偷懒、不思进取......

久而久之,这些小情绪慢慢地累积,变成了坏情绪。

在时间的长河中被点燃,成了孩子的情绪黑洞,最后变成孩子人生中重大的挑战和挫折。

加州大学神经心理学教授舒尔博士说:

孩子在早年经常无法对情绪进行必要的自我调节,因此成人必须充当‘外部调节器’,来帮助孩子调整情绪。

在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这个“调节器”能让孩子更快地从消极情绪和经历中恢复过来,而这个“调节器”的基础是爱、理解与陪伴。

在《大考》中,潘小宣是一个大大咧咧、非常热心帮助别人、有情有义的孩子。

但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却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剧中,潘小宣是一个富二代。

在经济上,他啥也不缺,但是在心理上却极度的缺爱和没有安全感。

他的父母离婚后,对他不管不问,什么事情都是给钱了事。

面对高考的压力、各种负面情绪,父母没能给予理解和支持,甚至他的妈妈选择在他高考前夕再婚,完全没有顾及孩子的心情和想法。

长期下来,潘小宣那些没有找到出口的消极情绪,都成了攻击他自己的武器,变成了消耗他生命能量的利刃。

以至于后来,他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

而剧中高铭宇则与他相反,高铭宇虽生活条件艰苦,但却有疼爱他的爷爷。

爷爷总是处处为他着想。

哪怕不小心摔断腿卧病在床,也害怕影响他,而拒绝他的照顾。

爷爷对他说,无论成绩是否理想,他都是他的好孙子,能有这样的孙子,爷爷心里一直觉得非常的幸福。

有了爷爷的爱和理解,高铭宇有着潘小宣没有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哪怕后来因为别人的恶意而被网暴,他也很快地走了出来。

《少有人走的路》中有这么一句话,“爱,决定着家庭教育的优劣。充满爱的家庭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

其实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个杯子,当有负面或消极情绪的时候,就会消耗杯子中的能量。

如果心中的杯子是空的,那么他们只能消耗自身的能量去应对,而自身的生命能量是有限的,总有耗竭的时候。

只有父母和家人用爱和理解把杯子填满,让孩子内心充盈,孩子才可以更从容淡定地面对情绪的风暴,甚至在其中获得成长。

1、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为孩子心理“补”足养分

行为有对错,但情绪无对错。

对于孩子的情绪,需要我们给予无条件地支持、共情和安慰。

当孩子生气、悲伤、焦虑、心情低落,自己无法处理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张开双臂,告诉孩子,“不管好坏,爸爸妈妈都会陪着你。”

当孩子情绪到来的时候,不要试图压下他的问题或给予他们建议。

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倾听、理解和鼓励的回应。

“喔”、“恩”、“原来是这样”、“接下来呢”。

“我知道你很难过,你需要妈妈帮你做些什么吗?”

“你觉得怎样才能减少你难过的情绪呢?”

父母专注的眼神和鼓励的动作、言语会让孩子觉得无论我做什么,父母都会接纳我。

他们更愿意放下心中的防御,相信我就是我,我可以有很多感觉、很多情绪、很多想法、很多选择,而且这些全都会被好好地接受。

而当孩子心理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他们的情绪也会平稳下来,也会更有力量地去解决问题。

2、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帮孩子找到“泄”的出口

在安全的情况下,不帮助、不打扰,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发泄情绪。

孩子可以哭泣、发脾气、大声吼叫、跑步、画画、捶打枕头、自己在角落安静一会......只要这个方式是安全的,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或损坏其它东西,那么可以先尊重孩子情绪发泄的管道。

但如果孩子发泄情绪的方式并不安全,我们需要冷静而坚定的制止他,但不要批评、责备,避免火上浇油。

平时,也可以帮孩子找到适合的“情绪管理策略”,比如:通过跑步、爬楼梯、撕废纸等肢体上的行动,把体内的应激激素全部释放出去。

或者可以通过深呼吸、给他们自我调整的空间,让他们冷静下来。

父母有意识的将这些“情绪管理策略”融入到生活中,通过反复的练习,孩子会慢慢记住这些策略,并学会习惯性的去运用。

3、维护孩子身边的关系,让孩子多个“泄”的管道

维护好孩子身边的关系资源。

这些关系资源是指,平时来往比较多、彼此很信任、关系亲密的人。

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里关系好的亲戚、朋友、同事、邻居,以及孩子的同学、兴趣班的伙伴、一起长大的玩伴等。

在生活中,积极的维护这些关系,时常联络、见面、互相帮忙。

因为,有些时候,由于各种原因,孩子不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们为了挣脱父母的约束,可能会与父母产生分歧和冲突。

如果这时,有一个父母之外的、可以给予帮助的人站出来,那么当孩子孤立无援、或者内心感到孤独苦闷的时候,他们就有了可以倾诉和求助的对象,帮助他们走出情绪的阴霾。

美国作家庞培说:“孩子在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最需要爱。”

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出来不好的行为,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问题,很有可能是潜伏在孩子内心积压已久而无法宣泄的情绪。

现在的孩子,需要面对父母的期待和未来的焦虑,他们在拥有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承受着更大的诱惑和压力。

身为父母的我们在期待孩子成功之前,先让他们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吧。

当他的心里下起雨,为他撑起一把伞;在他被黑暗包围时,为他亮起一盏灯。让他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风雨,更加从容而淡定地生活。

作者 | 恩伊娜,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

主播 |向北,主持人,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微信视频号:向北阅读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近微信改版

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星标“十点读书”

及时接收每晚新鲜出炉的推文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3 今日社团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