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南京城墙砖窑遗址藏身安徽省南陵县中洲村-世界速看料
南京城墙砖窑遗址又有新发现!4月14日,现代快报记者从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获悉,在安徽芜湖南陵县中洲村发现砖窑两座,铭文残砖若干。铭文与南京城墙宣城县烧制城砖一致,可基本判定该窑址为南京城墙砖窑遗址。据了解,650多年前建造南京城墙时,长江沿线曾有5个省100多县个市参与南京城砖的烧制。
△宁国府宣城县铭文砖
调查组实地调研,发现两座砖窑遗址
(资料图)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次新发现得益于南京城墙保护志愿者提供的线索。中洲村一直流传着“九十九膛窑,冒一百膛烟”的说法,村民也相传在附近一带山岗上有99座为明代修筑南京城墙而建的砖窑。几年前,当地文管部门曾到中洲村进行考察,在村东的山上发现了残砖,从砖上的文字初步推断,可能是明城砖。近日,当地人吴绪顺和汪静涛在中洲村十亩岗一带山场进行修整开发过程中,意外发现两座砖窑。
汪静涛提供的视频和图片资料显示,两座窑的窑室不大,窑顶不存,有三条烟道,与长江中下游各地发现的南京城墙砖窑址形制类似。残砖上有砖文“宁国府”“宣城县”“提调官县丞…同知…”“…司吏柯英”等铭文,与南京城墙博物馆馆藏宁国府宣城县砖文部分吻合。
接到线索后,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立即联合南京城墙研究会、南京城墙保护志愿者协会、南京古都城墙保护基金会,组织调查组一行10人,于3月31日赴南陵县开展实地调研。
△砖文
沿蜿蜒的山路进入十亩岗,调查组惊喜地发现这里有大量残砖,且有“宁国府宣城县”“窑匠”“总甲”“小甲”等砖文。翻过一片小坡地,便见到了两座砖窑遗址。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学术研究部主任周源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两座砖窑遗址为三烟道馒头窑。”两座砖窑遗址利用自然地势而建,背靠西南,面向东北,残存窑室、火膛、烟道等结构。窑室底部接近圆形,口大底小,斜壁内收,窑壁有灰褐色烧结层,其中一座窑上部由碎砖加固。窑门处以城砖砌筑,留有投柴孔。窑壁后部有三条烟道。在窑门处,清理覆土后发现一块较为完整的城砖。可见两侧砖文为:“总甲朱口芮甲首汪文口小甲朱智/窑匠史保一/造砖人夫方允原马招朱智”“宁国府提调官同知阑善司吏李时中/宣城县提调官县丞王信司吏柯英”。
△砖文
砖文格式及内容与南京城墙一致,基本断定为南京城墙砖窑遗址
据周源介绍,“这块城砖的砖文格式及内容与南京城墙砖文一致,所看到的砖文记录了当地造砖劳动者和组织者的名字。砖文上的总甲、甲首、小甲在当时拥有一定的田产,承担着造砖的组织管理职责,烧砖任务则主要由窑匠和造砖人夫来完成。”
周源特别提到,砖文上的小甲和造砖人夫的人名都是朱智,这并不是同名同姓的两个人。由于明洪武初年实行“均工夫役”,根据田产的多少出丁服役,每一顷土地出一丁。“这位中洲先民朱智即是小甲,负责最低一级的造砖组织工作,同时由于他有一定的田产,也要出丁,参与造砖的具体劳作。”周源说,可以推断这块砖的另一面砖文记录的应该是宁国府宣城县产地和负责监督造砖的责任官吏的职务和人名,与基层造砖人一起体现了南京明城墙砖的九级责任制,这种“物勒工名”的责任制确保了城砖的质量。这块遗存在窑口的整砖,可能是用于加固窑口,也可能是当年遗留在窑口的。
此外,中洲村附近还有“窑上”等地名,周边也有烧砖的传统,同时在十亩岗附近为青弋江的古河道,可为城砖运输提供条件,“通过此次调研,根据中洲村窑址形制特点,及现场发现的铭文城砖,结合地理及水系环境、村中南京城墙的烧砖传说等内容,可基本断定,南陵县中洲村窑址是为南京城墙烧制城砖的官窑遗址。”周源说。
△砖窑遗址现场
安徽文物部门高度重视,两座砖窑遗址将得到保护
自上世纪90年代,南京城墙研究人员于安徽省繁昌县首次发现砖窑遗址,后30余年间又在长江中下游五省陆续发现10余处砖窑遗址。
“目前发现的只有当年砖窑的十分之一左右。这次我们发现的两座砖窑遗址还有很多埋在土里,需要科学的考古发掘,目前安徽省文物部门高度重视,两座砖窑遗址将得到保护。”周源表示,此次南陵县中洲村窑址是继2016年江西省黎川县砖窑遗址后的又一次重要发现,是对南京城墙砖官窑遗址发现地的一次重要补充,同样也是南京城墙作为“长江文化”地域文明标识和物质载体的重要体现,对加强长江中下游南京城墙砖窑大遗址保护、深入挖掘南京城墙文化遗产内涵,促进申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快报+记者 胡玉梅 张然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供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