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就业的路口|全球今亮点
■教育一周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罗伯特·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所写之情,与毕业生面对就业选择时的心境何其相似。今年,1158万高校毕业生来到了就业的路口。
(资料图片)
“金三银四”一直被视为毕业生找工作的关键时期,而作为防疫政策调整后的首个春招,学生们对其有着更多期待和关注。教育部部署开展“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各地教育部门、各高校千方百计汇聚岗位资源,截至3月下旬,全国各地各高校已举办春季线下招聘活动6.7万余场,提供岗位信息1000万余条。上一周,这一火热态势依然在延续。
多方联动、校企携手,让毕业生们在就业的路口更多了一分底气和感动。
然而,在快速响应“能就业”需求的同时,我们还需更细致地思考如何“就好业”?上周,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其中的一大重点正是以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作为支点,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从而推动人才供需动态平衡,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具体怎么做?答案也很明确:“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同时要增设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改革破立并举,直击高校学科专业同就业市场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顽疾,我们亦可以从中洞见国家在人才培养、选材用才上的新取向。
实际上,高校专业结构改革已起步多年。据统计,2019—2021年,全国高校每年撤销本科专业数量分别为367个、518个、804个,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改革方案》印发后,调整还将提速。力度空前的改革不仅将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服务能力提供更大动能,也及时为未来人才成长指明了更优路径——在大学生就业的路口,我们仿佛看到“经世致用”的红绿灯在闪烁。
4月9日于重庆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争夺赛,也让我们看到了大学生在就业路口的另一种选择。
有的投身人工智能领域,有的探索生命科学研究……大学生们大胆创新,在创业的新赛道上挥斥方遒。放眼全国,青年学子心怀“国之大者”展风华的景象正在各行各业勃发。
人们感慨“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同时,不禁好奇他们的底气从何而来?答案是国家给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激励,是地方政府扶持大学生等重点群体,持续降低创业主体融资成本,是教育部等多部门搭建了一个个创新创业大赛平台,也是一所所高校投入硬件、师资为学生追梦指引护航。
选择“有旅人足迹的路”还是“荒草萋萋的路”,从来没有标准答案。站在就业的路口,学生所需的不只是一条条接触岗位的便捷通道,还需要如何走的指引、走得稳的保障。愿全社会给予青年学子更多机会和包容,让他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更多时间思考,选择无悔的未来。
(作者系本报记者)
《中国教育报》2023年04月10日第4版
作者:林焕新
关键词: